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出国留学 >  出国学生风采 >  正文

2025年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海外游学汇报(二十一)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李泽贤

资料来源:   作者:李泽贤  摄影:祝琳  审核人:许幸子  发布日期:2025-09-29 11:19  浏览量:

个人简介:李泽贤,男,20053月生,湖北武汉人,湖北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3级物理学学生

当飞机逐渐下降时,机翼下是一片翠绿的田野与散落的村庄。机轮与跑道轻轻碰撞的瞬间,我终于抵达了曼彻斯特机场。透过舷窗望去,英国北方特有的云雾与阳光交织成一幅深沉的画卷。耳边是陌生又熟悉的英语与各种语言的交错,那是世界在此汇聚的声音。长途飞行的疲惫被兴奋掩盖殆尽,我清楚地知道,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特殊的旅程。

我曾无数次想象英国的模样:或是《哈利·波特》中魔法学院的长廊,或是伦敦泰晤士河畔的雨雾,或是白崖迎风而立的壮丽。而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,想象与现实交织成了更为丰富的画卷。二十一天的游学夏令营,就在此刻缓缓拉开帷幕。

我们此行的主要学习地点便是胡弗汉顿。这所大学并非以宏伟古老的建筑而闻名,它的教学楼大都现代整洁,却透露出一种务实开放的气息。课堂上,不同于国内以讲授为主的的模式,这里的课程更倾向于思想的对话。教授的问题都倾向于同学与同学,以及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思考。

   课堂上最特别的,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。我的同桌来自韩国,前排有日本同学,后面还有来自伊朗的学生。每当讨论环节开始,大家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,表达完全不同的观点。比如,在谈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,韩国同学提到韩流文化如何影响他们的年轻人;日本同学则分享了祭典与现代生活的矛盾;而伊朗同学的发言更让我惊讶,他谈到在他们的社会里,传统宗教规范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。

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,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交流的力量。原来,同一个问题,在不同国家的人眼里,竟能有如此多样的解读。交流时,我们既惊讶于彼此的不同,也因某些共同的情感而感到亲近。

教授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: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,而是彼此照亮。在胡弗汉顿大学的课堂上,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

离开课堂,我们的行程延伸到了周边的城市。伯明翰的现代气息令人眼花缭乱:运河两岸的酒吧、广场上的音乐人、林立的商场,让人感受到工业革命之后的繁华与多元。相比之下,切斯特则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小城,黑白相间的木筋屋、石板路与教堂钟声,把我拉回了数百年前的欧洲。

而真正让我心灵震撼的,是剑桥大学。学院的尖塔和康河的流淌仿佛一幅宁静的画卷,但课堂上的思维方式却如同锋利的刀锋。当我们的演讲结束后,教授告诉我们要提出问题去问演讲结束的人,当我们没人提出问题时,教授便自己提出问题,并告诉我们一定要仔细倾听,提出自己的问题。教授们不断反问为什么,他们似乎不在意学生给出怎样的答案,而是更看重是否能提出新的问题。那一刻,我才理解理性之光不仅仅是追求真理,更是一种不断追问和探索的精神。

伯明翰、切斯特、剑桥,就像英国的三个侧影:现代、历史与学术,交织成一个立体的文明画面。

然而,真正让我久久停留的,是伦敦的博物馆与美术馆。大英博物馆里,我在唐三彩、青铜器、甲骨文前驻足。看着那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器物,被整齐摆放在玻璃柜中,身旁

游客或许只是好奇地拍照,而我却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。

它们本该属于黄河、长江的土地,却横跨大洋,被安置在异国的展厅。我甚至能想象百余年前,它们是如何被掠夺、被运走的。站在这些文物面前,我的胸口有一瞬间沉重得透不过气。那不是简单的惋惜,而是一种愤怒与无力感。

但同时,这份愤慨并没有让我低头,反而在我心底燃起了一股力量。它提醒我,唯有我们自己变得更强大,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得到世界的尊重。那些沉默的文物像是一种召唤——它们在静静告诉我,历史的伤口需要一代代人去弥合。

而在英国国家美术馆,我站在梵高的《向日葵》前,心绪却完全不同。那一簇簇燃烧的金黄,不是屈辱,而是生命的力量。文明的悲伤与艺术的光辉,在同一座城市中交错,让我愈发明白:文化不该被掠夺,但它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对话。而要让这种对话平等、真诚,中国青年必须成长为有底气的声音。


与伦敦的繁华相比,七姐妹白崖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震撼。白色的峭壁直入大海,仿佛一部大地与海洋共同谱写的史诗。风声呼啸,海浪拍击着岩壁,带着原始而宏大的力量。

站在悬崖边,我忽然觉得,所有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考都在此刻归于沉默。人类的辉煌固然伟大,但自然才是永恒的叙事者。它以亿万年的耐心,书写着界真正的篇章。


二十天的游学在告别中结束。我回望这段经历,心中有一种厚重感。

我在胡弗汉顿大学的课堂上看到了多元世界,在伯明翰和切斯特感受到城市的两种面貌,在剑桥触碰到理性的锋芒,在伦敦与文明和艺术对话,在七姐妹白崖聆听自然的声音。每一个地方都让我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。

游学并不是终点,它更像是一种开启。它让我相信,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,而是点燃;不是抵达答案,而是不断追问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仅看见了世界,也在一次次的相遇与碰撞中,看见了更真实的自己。


Copyright ©2022 湖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

地址:湖北省孝感市交通大道272号 邮政编码:432000